歐洲人腦計劃團隊開發的多層次于利希人腦圖譜可通過將大腦網絡與其基礎解剖結構相關聯,幫助研究精神疾病和衰老障礙。通過用前所未有的詳細程度映射微體系結構,該圖譜可更好地理解大腦連接和功能。研究人員近日在《生物精神病學》雜志上概述了于利希人腦圖譜,重點介紹了人腦的細胞結構和受體結構,以及如何將圖譜應用于精神病學研究領域。
細胞結構是對神經系統中細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態的研究,在大腦繪圖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先神經科學家就首先注意到大腦皮層區域之間的結構差異,并開始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區域。這些區域被認為與大腦功能和功能障礙有重要關聯。
除了細胞結構,于利希人腦圖譜還包括調節大腦活動的神經遞質受體的分布圖。神經遞質受體不僅在區域之間不同,而且在一個區域的不同層之間也不同,這與其連接模式密切相關,并與其在更大網絡中的作用相關。基于從死后大腦收集的數據,該圖集通過在3D空間中生成概率圖來解釋受試者之間自然發生的變異性,而不僅僅是單個大腦的圖譜。
于利希人腦圖譜是一個“活”圖集,隨著對不斷整合的大腦分區的新見解而增長。它與其他圖譜相關聯,例如,那些來自活人大腦纖維束研究的圖譜。此類宏觀和微觀數據集成在歐洲人腦計劃的多層次人腦圖譜中,可在“電子腦”(EBRAINS)數字研究基礎設施上公開訪問。
研究人員在不同的同行評審研究中列出了這些工具的最新使用案例。例如,用戶可分析和共享高分辨率成像數據,并將其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數據集進行比較。
該圖譜還可鏈接到來自艾倫人腦圖譜的基因表達數據,從而是研究人員對重度抑郁癥、癡呆癥等疾病提供診斷工具。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