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檢測企業正處于風口浪尖,營收情況與上市計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11月23日晚間,上交所官網顯示,鑒于翌圣生物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原定于25日的審核。
翌圣生物是一家體外診斷(IVD)檢測行業的上游原料商,主要從事分子類、蛋白類和細胞類生物試劑,公司的業務涉及新冠檢測試劑生產原料及少量研發試劑的供應,2020年、2021年與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中,新冠相關收入分別占比25.42%、24.77%、38.28%。
今年6月23日,翌圣生物的科創板IPO申請獲上交所受理,11月18日,上交所通知其即將上會審核。僅僅5天后,翌圣生物的IPO之路突然中止。
除了翌圣生物外,還有多家核酸檢測企業已經過會,距離正式上市一步之遙。
過去三年,這些核酸檢測企業賺得盆滿缽滿,如今又想跑到資本市場再賺一筆。
如今,隨著滬深交易所開始“從嚴審核”,這些還未上市的核酸檢測公司的“財路”也被堵死了。
01
核酸檢測,又一萬億產業
據衛健委數據顯示,2020年3月底時,國內具備核酸檢測資格的機構只有2000多家,到今年3月底,在國內開展核酸檢測服務的機構數量已經達到1.24萬家,核酸機構數量暴漲了520%!
而近期頻繁登上熱搜的“核子華曦”僅在今年就新注冊了16家核酸檢測機構,到目前,全國一共已經有30多家核子華曦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
然而,核子華曦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原因并非它在短時間內開的“連鎖店”數量多、在國內擁有的分支機構多,而是因為這家機構在近期被蘭州有關部門通報核酸報告異常,而后更是被曝出蘭州核子華曦竟然是在今年8月8日才成立的。
蘭州核子華曦的“假陰”事件,似乎讓整天的忙于排隊做核酸的人們突然意識到,核酸檢測這件事可能已經成了一門生意,成了某些人乘機撈錢的手段、工具。
畢竟,賣傘的人永遠不希望雨停。
據東吳證券的預測,如果一二線城市每人、每48小時達到一次核酸檢測需求,那么,一年的耗材成本就超過萬億。實際情況可能遠超東吳證券的測算,因為有些偏遠農村也一度要求24小時核酸檢測。
02
瘋狂賺錢,瘋狂造富
既是生意,那么拼的就是誰搶的市場更多,誰的利潤率更高,誰的業務更具持續性。
今年A股三季報過后,核酸檢測概念股九安醫療(002432.sz)的三季報震驚世人,前三季度公司營收245.89億、同比增長3010.77%,前三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160.50億、同比增長31918.64%,其中今年一季度營收217.37億、實現歸母凈利潤143.12億。
九安醫療只是眾多瘋狂賺錢的核酸相關概念股中的冰山一角。
前三季,109家核酸相關上市公司累計凈利潤858億,除九安醫療外的前10家累計凈利潤215.57億,其中絕大多數公司業績同比翻倍。
但是,與此同時,這些核酸檢測相關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也非常巨大。
前三季度,達安基因(002030.sz)凈利潤49.11億、應收賬款42.31億,迪安診斷(300244.sz)凈利潤24.28億、應收108.78億,金域醫學(603883.sh)凈利潤24.48億、應收74.33億,明德生物(002932.sz)凈利潤38.38億、應收29.67億,萬泰生物(603392.sz)凈利潤39.44億、應收42.01億。
巨額的應收賬款,說明這些核酸檢測相關上市公司目前的暴利,只不過是一時的紙面財富而已!
除了已上市的核酸檢測相關公司外,10月25日登陸科創板的康為世紀(688426.sh)前三季度凈利潤1.45億、同比增長68.05%,剛剛被取消上市審核的翌圣生物今年上半年凈利潤3214.55萬,已經過會的達可為上半年凈利潤4779.23萬,瑞博奧2021年凈利潤1.1億。
別以為他們只是靠賣核酸相關產品、服務賺錢這么簡單,還可以通過炒作二級市場相關概念股價賺錢。
投資者應該知道,2021年到2022年的跨年“妖股”就是九安醫療,從2021年11月初到2022年1月底暴漲超14倍;今年5月到7月A股炒作核酸檢測亭概念,中通客車(000957.sz)股價暴漲超6倍。
與此同時,據同花順I問財數據顯示,自2021年初以來,九安醫療股東累計減持套現2167.17萬,中通客車股東累計減持套現7.12億。
據康為世紀、達可為等核酸機構IPO招股書顯示,它們的毛利率平均都在70%以上!
這幾年,核酸機構到底有多賺錢,萬孚生物董秘朋友圈的那個動態說明了一切。
今年3月,就在奧密克戎剛開始在國內蔓延的時候,萬孚生物的董秘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條動態,在當時引起極大爭議。
核酸爆賺+股市套現,穩穩的造富路徑。
03
產業界遇到最嚴重輿論危機
疫情近3年來,普通大眾都感核酸檢測之苦,雖然醫保連續降價和藥監局的集中采購把新冠檢測價格壓至極限,但核酸檢測仍然在為這些企業貢獻營收。
滬深交易所連夜發聲后,大眾將目光投向了與核酸檢測相關的企業。恰逢財報季,幾家頭部涉核酸檢測企業的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被整理出來,其中九安醫療、迪安診斷、金域醫學等公司的百億營收,睿智醫藥、安旭生物、亞輝龍等公司超400%的凈利增長率,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格外顯眼。除此之外,一些排隊上市的涉核酸檢測企業過會材料也被拿出來“審視”。
這些企業得到的“疫情紅利”在當下顯得尤其扎眼,輿論反應如同烈火烹油。
隨后媒體又爆出廣州某小區15例陽性11人復查卻是陰性,甘肅蘭州出現“陽性轉運者核酸陰性”事件,各種亂象和違規情況讓人憤怒、疑慮與不安。
特別是11月25日,甘肅省蘭州市衛健委通報稱,蘭州核子華曦實驗室(下稱蘭州華曦)工作人員誤將個別核酸檢測異常人員名單信息錄入陰性人員信息包中上傳至工作系統。蘭州華曦是核子基因的全資控股公司,至此,核子基因和背后的實控任張姍姍浮出水面,其造假丑聞成為矛頭所指,引發了最大的一波輿情。
更多疫情期間成立、或在疫情期間急速擴張的核酸檢測企業經營模式被接連“起底”。國家衛健委在11月29日表示,將持續加大監管力度。
從檢測機構,到醫療設備公司,再到翌圣生物為代表的上游公司,可以說,此輪輿情波及的產業面非常之廣。一時,產業界的聲音在洶涌的輿論場里顯得格外式微。
一位IVD上游企業負責人感嘆,“現在社會輿論有點激烈,我們也不敢出來說話了。”但是他補充,“絕大部分核酸企業是為疫情防控作貢獻的一批企業,專業并有良心,不能拿一小部分人的非法專營來污蔑整個行業。”
也有部分涉核酸檢測企業希望站出來澄清,如達科為董秘吳宏翔在接受南都灣財社采訪時表示,達科為并非核酸概念公司,核酸相關業務營收占比只有8%左右,并強調公司自1999年成立,主營業務就是科研代理服務和醫療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目前達科為的狀態為提交注冊狀態,距發行上市僅一步之遙,但因“靠核酸采樣管年入8.4億”為人詬病,同樣被推上風口浪尖。
IVD行業專家宋海波11月26日發文力挺核酸檢測相關企業,文章得到了不少產業人士的轉發。
宋海波是上海市實驗醫學研究院副院長、全國醫學檢驗產業分會會長、實驗醫學分會秘書長。文中稱,“可以理解近三年來在疫情的重壓之下,一個輿情的發生緣由可能只是網絡情緒的宣泄點,但對網絡上明顯不符事實的情緒宣泄情況,我們應冷靜公正客觀的對待。”
他也回應了“核酸檢測相關的企業毛利都很高”的問題,指出,高毛利與高壟斷息息相關,但是我國的體外診斷企業的每一個產品,都有數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在進行充分的市場競爭,產品價格也是極度透明的,罕有壟斷暴利行為。現實中的核酸檢測扣除成本,毛利率并不高。大部分生產防疫相關產品的企業賺錢的原因,主要是市場需求的巨大規模產生的薄利多銷的巨大規模效應。
04
核酸檢測企業不該上市
理論上來說,一家企業只要業績能夠滿足上市條件,沒有財務造假,都可以上市,但這些涉核酸檢測企業是個例外。
雖然過去三年這些企業的業績靚麗,但上市之后可否保持高增長,還存在很大的變數。
要知道,這些企業的靚麗業績基本上都是靠核酸檢測業務撐起來的。以菲鵬生物為例,2020年,其跟新冠相關的產品營收占比達到66%,2021年該比例已經接近70%。
新冠業務占比越高的企業,未來業績增長不確定性就越大。如果一家企業新冠檢測業務占比過大,并且在剔除掉這部分業務后,其他的業務并沒有良好的增長前景,這樣的企業就不應該登陸資本市場。
核酸檢測帶來的“造富效應”就如同當初的口罩一樣,遲早會結束。過去三年,疫情防控已經催生出一條比較清晰的產業鏈。最開始是口罩、手套等防護物資,之后是核酸檢測,然后是疫苗,之后是抗原檢測、新冠藥。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階段,都有相應的企業能夠獲益,但帶來的業績增長只是暫時的,終有一天會隨著疫情的結束而結束。
這些正在排隊IPO的核酸檢測企業,其實也知道自身面臨的風險。
例如瑞博奧在招股書提示,新冠疫情逐步獲得控制,公司新冠疫情相關產品及服務收入預計將出現下滑。菲鵬生物也在招股書中坦言,由新冠疫情帶來的業績大幅增長具有一定偶發性,若新冠相關產品未來銷售收入大幅下降,公司未來經營業績亦存在大幅下滑的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核酸檢測企業在明知自己業績難以維持的情況下依然著急上市,或許有兩個目的:一是純粹為了短期套現;二是想著借由核酸檢測業務撐起來的業績上市融資,將所獲資金用于發展核酸檢測以外的業務。
不管是出于哪一種目的,對于投資者而言都是一種欺騙。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或許已經對核酸檢測企業喪失好感。看看那些已經上市的核酸檢測企業,雖然它們賺得更多,但大部分公司的股價卻不漲反跌。
例如迪安診斷今年至今已經下跌了18%,金域醫學今年已經累計下跌了38%。這意味著資本市場并不認可因核酸業務暴增所帶來的業績增長,更多把它當成非經常損益,不將這部分損益納入正常的估值之中。
所以,即便這些核酸檢測企業上市了,在二級市場大概率同樣會被冷落。很可能會出現上市即巔峰的尷尬處境,甚至像康為世紀那樣第一天就破發,只給投資者留下一地雞毛。
05
“涉核酸檢測企業”還有沒有未來?
此次證監會、滬深交易所的動作,主要針對的問題是:涉核酸檢測企業到底有沒有資格在二級市場募集資金?因為股票是永久性的債券和融資工具,而核酸檢測生意是短期不可持續的。
特別像翌圣生物等公司申報的是科創板上會,創新屬性需經得起推敲。這次翌圣生物被取消審核,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自2020年涉足核酸檢測服務后,新冠收入占比快速提升,但對應凈利潤快速下滑,引發了市場對于公司常規業務的核心盈利能力和可持續性的懷疑。
新冠疫情業務的確讓這些公司收入“起飛”了一把,但二級市場的估值往往提前支付了公司的未來成長性,只有可持續性的增長才能一直“飛”下去。
很多公司從疫情早期爆發的貼靠新冠概念,逐漸轉向擺脫新冠概念。靠新冠疫情取得了一些增長的公司,也同樣在焦慮如何平衡新冠和非新冠業務。從今年過會企業的招股書,以及已上市企業的年報中可以觀察到,很多公司會將新冠和非新冠業務做區隔。
比如義翹神州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時,搶先研發出一系列新冠相關試劑產品,并借此大力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但在今年的報告中,則強調在非新冠業務的發展態勢,如:2022前三季度非新冠病毒相關業務實現營收3.02 億元,同比增長12.58%;Q3非新冠病毒相關業務實現營收1.11 億元,同比增長18.06%。
再比如,近期亞輝龍表示,新冠業務的盈利為公司獲得現金流,公司以此投入非新冠主業的研發,大大加快了公司非新冠新產品的研發和上市進度。
翌圣生物的負責人在IPO前也表示,企業快速增長后,會注重拓寬產品線和海外市場,為全球化競爭和長期競爭做準備,最終目標是成長為生命科學工具行業的基石公司。
不可否認的是,有一些所謂的“基因檢測公司”、“核酸檢測實驗室”在疫情期間快速成立、擴張,圈地牟取暴利,但這些公司僅靠核酸檢測申請上市是不可能的,因為資本市場很難接受沒有增長潛力和技術含量的公司。
尤其是創業板、科創板,其創立初衷是為了扶持國家的科技創新型產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從前文分析中不難看出,新冠疫情以來上市的“涉核酸檢測企業”大部分都為生命科學工具廠商,生命科學工具是一個基于交叉學科創新的綜合體系,過去一直被進口品牌壟斷,本土企業需要努力鉆研關鍵技術,加速對進口品牌的替代。
宋海波也在上文中指出,疫情常態化之后,沒有新冠業務,核酸檢測企業的發展也并不是沒有了前途。他指出,技術發展以及企業發展有一般性規律,就像mRNA疫苗技術可以拓展應用到很多領域,疫情同樣促進了更多新的檢測技術的應用和提高。“利用核酸檢測這一技術平臺,我們可以研發出很多新的檢驗項目,許多企業一定會利用這一技術路徑研制出更多更好的體外診斷產品,來為人民的健康事業服務。”
總有企業會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賺錢,但我們希望能賺到錢的是那些在疫情中作出貢獻,同時最富創新性的企業。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