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療行業裁員潮仍在蔓延。
上周,輝瑞由于新冠收入下降,公司Q2營收同比-53%。輝瑞CFO表示,公司將“在整個企業范圍內啟動成本改進計劃,包括全球裁員”。
“新冠王者”營收下滑,新一輪裁員伴隨著成本改進被提上日程,輝瑞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后一家。
跨國企業牽一發而動全身,裁員潮勢必影響到國內眾多事業部改制。加上今年逐漸升級的反腐熱潮,又為下半年行業回暖蒙上一層不確定性...
醫療器械: 大公司裁撤千人起步 據外媒 MassDevice 統計,自2022年中至今年3月底,醫療器械行業有超過 18000 名人員被解雇,分布在各個細分領域。 點燃今年跨國械企裁員“星火”的,是新冠檢測需求大幅下滑牽連業績的IVD企業,他們的裁員不是點到為止,而是一輪接著一輪。 1月5日,美國IVD企業Cue Health宣布一項新的成本削減計劃,將減少約26%的員工,即388人。4月28日,Cue Health追加裁員計劃,預計再減少30%的雇員。兩輪裁員總數超714人。 作為新冠檢測最大的受益者,雅培診斷顯然更加“未雨綢繆”,自2021年就表示將裁員400多人。 此外,在去年新冠檢測業務大跌75%之后,Quest Diagnostics宣布裁員超過700人。 環境決定戰略,戰略決定行動。宏觀環境不利因素下,大公司的動作相當迅速,相比小公司,他們可以調整的空間也相對較大。 1月17日,登士柏西諾德宣布將進行一項重組計劃,全球范圍內裁員8%-10%,約有1500人受裁員影響。 1月24日,3M公司宣布將裁減2500個制造業崗位,以應對持續的經濟困境。此后,該公司又宣布裁員6000人,兩輪總計占到3M全球員工總數的10%左右。 1月底,飛利浦宣布計劃到2025年在全球范圍內再裁員6000人,其中一半的裁員將在今年完成。這是在去年宣布4000人裁員的基礎上,進行的額外裁員。 此外,全球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預計將節省1億美元的運營開支,多輪裁員只是削減的開端。 削減開支往往與業務重組相伴相生。在2023年上半年,全球醫械巨頭已經厭倦了小打小鬧,開始對集團組織架構進行大刀闊斧地重塑。 1月6日,百特公布重組計劃,作為計劃的一部分,公司將拆分腎臟護理和急性治療兩個業務部門為一家獨立上市公司。之后宣布裁員5%,即3000人。 3月6日,據外媒報道,強生醫療將對骨科業務進行全球范圍的重組,將在全球裁員至少1000人。 4月12日,美敦力向加利福尼亞州提交一份通知,表示正在解雇該州森尼維爾一家工廠的59名員工,涉及電生理業務。4月18日,美敦力在給員工的一封郵件中表示,計劃將開始推進國際業務的裁員,數量未公布。 對于營收不利的地區市場,處理可選項正在增多。從捷邁邦美拆分出來的脊柱和牙科公司ZimVie今年5月宣布,在持續虧損和銷售額下滑后裁員5%,ZimVie最終決定:脊柱業務退出中國市場。 細分賽道的轉型也是一大看點,比如手術機器人。高昂的研發成本,以及久不見突破的商業化瓶頸,讓諸多大企業也不得不“低下頭來”,選擇Plan B。01
4月,強生計劃開始裁撤超300名職員,其中涉及旗下并購而來的兩家手術機器人業務:Auris Health將裁員292人;Verb Surgical將裁員47人。
2月,曾被比爾蓋茨看中的VR手術機器人開發商Vicarious Surgical宣布裁員14%,即23人,該公司仍處于研發階段,去年收入為零。
頭頂“達芬奇終結者”稱號的Titan Medical在今年年初一次性解雇了72%的員工,之后3月10日,還是沒能逃過摘牌退市的命運,一代獨角獸企業至此倒下。
制藥: 上半年,全球超百家藥企裁員 02
跨國藥企方面,裁員顯然來的更猛烈。
據行業媒體Fierce Biotech統計,截至8月3日,今年累計已有110項藥企公開裁員事件(分月份按次統計,不去重),數量已接近去年全年(119項)。
▲完整名單見文末
對于大型MNC,裁員行動多集中于一季度,基本是由于戰略調整導致的人員變動。其中在2月和3月達到高峰,后趨勢放緩。
今年第一家裁員的大型藥企是默克,對其美國分部的研發基地裁員133人,約占該團隊的26%。
強生(包括旗下子公司)今年Q1內宣布4次裁員,涉及傳染病/疫苗業務、消費者部門和醫療科技部門,裁員預計超1000人。
安進1月下旬裁員300人;3月裁員約450人,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2%。
此外,輝瑞、羅氏、BMS、渤健等也宣布了裁員計劃。
前幾年,跨國藥企開啟了風風火火的“到印度去”運動,而在今年,卻在印度發起了裁員潮。
1月,賽諾菲傳出將解雇其在印度的兩家工廠的所有員工,此舉可能影響約800人。
3月,據印度媒體報道,阿斯利康在印度的初級保健部門采用提議“自愿退休”提的方式解雇了103名員工,以縮減其在印度的銷售和營銷業務。
除此之外,去年,輝瑞、諾華、GSK也紛紛在印度進行裁員。
對于小型Biotech來說,“寒冬”考驗的是生死,因此裁員力度也不得不更兇猛,裁掉的可能是CFO、CEO,也可能是所有員工。
國內: 反腐高壓升溫,加深企業調整不確定性 全球共晴雨,MNC處于深度調整過程中,國內企業不可能一片歲月靜好。 今年以來,受集采余波影響,傳統藥企業務轉型下裁員成無奈卻必要的自救舉措,部分大藥企裁員數量動輒上千人。 據錦緞研究院數據,2022年恒瑞醫藥、瑞康醫藥裁員人數較多,均超過3000人,另外還有翰森制藥、譽衡藥業、濟川藥業等10余家企業的裁員數量超過了1000人。 羽翼尚未豐滿的國內Biotech日子尤其不好過,通過裁員等措施來抵御寒冬是不得不為之舉。 從財報公布的員工數量來看,2022年,嘉和生物、百奧賽圖是裁員人數較多的Biotech,都超過了300人;信達生物裁員超過200人。從減員比例來看,嘉和生物、永泰生物裁員比例分別超過50%,一年裁掉一半以上的員工。 寒氣傳導至產業鏈的上下游,CXO也加入裁員大軍。 今年3月末,藥明康德宣布其位于上海臨港的CGT工廠裁員約50名。而根據最新發布的2023半年報,藥明康德上半年員工數量環比減少3065人。 近期,醫療反腐態勢不斷升溫,成為今年下半年最大的行業變量,但以長期視角來看,本質上其實提高了行業聚焦創新、學術為先、注重患者價值導向的確定性,畢竟“長痛不如短痛”。 裁員、反腐、資本寒冬...一輪又一輪的洗禮,雖然形式有別,但都是大浪淘沙,以及周期之下去蕪存菁的行業動態調整。 從資本市場視角來看,不少券商認為,腐敗整頓是醫藥最后一跌,醫藥板塊有望輕裝上陣迎來新一輪行情。 當所有干擾臨床價值判斷的因素都被抹去,以后企業和個人能拼的,就只有真功夫了。03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