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臺灣媒體報道,近期臺灣通貨膨脹,唯獨一顆2元多(新臺幣,下同)的“糖果藥”卻愈來愈多。臺當局衛福部門“健保署”近日宣布今年最新藥價調整,大砍藥價逾55億元,但被詬病只是“讓老藥一跌再跌”“最快年底恐引發缺藥潮”“看似幫健保省錢,最后還是病患受苦”。
臺當局衛福部門“健保署”日前公布4月的藥價調整,大砍4551項藥價、金額為55.3億元。本次調降幅度最大的前3名,依序為大腸直腸癌治療藥品、乳癌藥品和治療胃跟十二指腸潰瘍的胃藥。
臺灣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指出,被砍價的藥品中,新藥占7%,有九成以上為“老藥”,超過15年的老藥占93%,還有廠商手上13款藥品中的9款已計劃不生產。
黃金舜認為,老年人口變多,就醫用藥就會變多,未來6個月左右就可能造成部分藥廠停產,恐最快年底引發缺藥潮,預估目前600萬名慢性病患會受影響。
老藥變成“糖果價”,“臺灣身陷缺藥困境”?
臺“健保署”最新統計,在健保給付的14000多種藥物中,一顆不到3元的藥物多達3879品項,占比接近28%。在3879種健?!疤枪帯敝?,申報量前3名的品項分別為糖尿病用藥二甲雙胍、退燒止痛藥阿司匹林、抗焦慮藥物阿普唑侖,均屬歷史悠久、早已過了老藥。
臺灣資深藥師沈采穎說,許多老藥過了,變成“糖果價”,一顆1、2元,對于醫院來說,藥價差太少,無利潤可言,不太愿意進藥;至于藥廠更是無利可圖,等藥證到期,就不愿再制造;而進口代理商也可能不再延展藥證,停止進口,這當然影響病人用藥。
島內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臉書發文透露,臺灣身陷缺藥困境,健保卻買不到1粒不到1元的口服劑型類固醇Hydrocortisone,她需托人從美國代購。
相關“缺藥聲”也引發臺灣網友熱議:“藥比糖果還便宜”“健保利潤不斷在壓縮、老人愈來愈多、年輕繳保費的勞動力愈來愈少”“藥商賺不到,護士沒薪水,醫師哭太少”“不要生病就好了”“沒有藥、沒有護理人員,健保的美好泡泡還能撐到何時”。
“缺藥聲”不斷,原因在哪里?
臺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教授沈麗娟指出,“健保署”每年4月1日調整藥價,往往從3月開始就出現“缺藥聲”,建議“健保署”重新檢討“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唯有真正厘清藥價差的金額,才能做好藥價調整。
臺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也認為,“健保署”找不到調整藥價的良好工具,而采用藥價調查方式,但藥廠將藥品賣到醫院的價格包含藥價差,健保參考藥品販售的發票,并無法了解真正藥價,試辦十多年的DET確實應該檢討改善,研議出一套真正適用藥價調整的方案。
臺灣醫藥品法規學會理事、前“衛生署副署長”蕭美玲指出,藥價調整涉及市場經濟學,對于臺灣為何有藥廠不再制藥,“健保署”有必要召開專家會議,研擬調整DET相關機制。
對于相關討論,“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藥品因制造技術純熟、品項多、銷量大,大幅降低制造成本,能讓健保給付更多新藥。另外,藥界希望繼續執行DET,但執行內容、細節確實有必要調整,預計今年上半年著手修正。
據悉,“健保署”自2013年起實施DET,每年調整藥價,省下的費用將挹注新藥收載。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每年調整藥價是必要的,但并非幫健保節流的主要方式,“健保署”應聚焦和回應民間的擔憂,究竟省下的支出是運用在哪些地方,應細分探討,若光是公布藥價調整的品項和金額,也是徒勞無功,反而是增加擔心和疑慮。
藥價調整是否會影響藥廠制藥、進口藥品的意愿?
對于本次藥價調整是否會造成“缺藥潮”,藥廠業界有不同看法。臺灣制藥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蘇東茂指出,若因為“衛福部”今年砍藥價造成缺藥,預期受傷僅是規模較小的藥廠,上市柜藥廠較能以更彈性的方式來應對。
石崇良說,“健保署”公布藥價調整后,至今尚未接獲藥廠停止生產藥品的訊息,依過往經驗,缺藥因素多為原物料短缺、供應不穩所致,受藥價影響的“非常少”。
康照洲表示,藥價調整公告后,廠商如有不敷成本,可于3月8日檢具成本分析資料,向“健保署”提出價格調整建議。在利潤愈來愈低情形下,目前藥價方案確實有所問題,但如果健保提升藥價比砍價前高,“健保署”往往會付出更多的成本,這務必要進行檢討。
黃金舜認為,低于“地板價”的藥品,應由“健保署”統一采購。康照洲指出,統一采購的好處是,各醫院的藥價差將會消失,可以緩解缺藥,但藥廠也可能為了要搶進醫院市場,而把藥價降的更低、折讓更多,甚至出現“關說(說情)”等情形,這又是另一問題。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