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某某地方的什么經驗,已然成為一種模式。
一旦遇到某地創造出效果符合預期的經驗,就發現新大陸般欣喜若狂,就大肆宣傳,甚至動用行政資源強力推廣,這似乎成為某些地方行政行為的一種慣性動作了。
其實這種做法由來已久。
記得當年提倡農業學什么什么的時候,據說有的地方沒有“七溝八梁一面坡”,不楞是在大平原上堆積嗎?
但話題不能扯太遠。
最近醫療領域,逐漸掀起一種學某某經驗的風氣。
好的經驗,大家當然可以學習,可以借鑒。但動用行政資源強力推廣,有意思嗎?有必要嗎?有道理嗎?
答曰:統統沒有!
因為南橘北枳的道理就擺在那里。
且許多帶規律性的東西,一覽無余地呈現在整個醫療界面前。
其實沒必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但就在眾人難以下口之時,有人就手口并用地吃了。
于是就有一種高分貝力量在驚呼:“這螃蟹是可以吃的啊!”
于是大家紛紛上前,吃不到螃蟹啃個螃蟹腿舔舔螃蟹蓋也好啊!
這是正劇、喜劇還是鬧劇?
說到醫療領域的特殊性,無非下面幾點。
一是試錯成本太高。衣食住行用品,買錯了能退則退,不能退就吃個啞巴虧算完。但求醫用藥事關人命,良醫救人,庸醫害命,豈可有絲毫大意
二是醫患信息高度不對稱。患者就醫,醫生只要隨口拽出幾個詞兒,就能讓患者拿腦袋撞墻也沒用。
三是因為醫患信息不對稱,醫生就兼有“醫療消費者代表”的身份。采用什么樣的檢查措施,用什么藥和采取什么樣的治療措施,你除了乖乖聽醫生的,還能有什么轍?
四是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需要財政保底。“又叫馬兒跑得快,又叫馬兒不吃草”的怪事多了去了!有的地方主政者“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的事情多了去了。但醫院還在那里,職工還要安身立命,患者還需要救助!還有一頂“白衣天使”的帽子如同“緊箍咒”般罩在員工頭上“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醫院決策層、管理層和員工五味雜陳的心緒,何人能夠理解?
還是把話題拉到“推廣”上來。
利用從政資源推廣某種經驗即使成功的經驗,也未必有好的新效果,因為各地有不同的具體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
有些帶共性的問題之所以被個別地方“單兵突破”,要么突破了原有的政策框架,要么是政策貫徹落實不到位。決策層更應該在這里下功夫。
尊重各地的首創精神,不需要一刀切般推廣某地經驗,只要有容錯機制,讓大家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就好!
謹防形式主義借推廣某些經驗借尸還魂,這點尤其重要!這點就不展開說了,反正大家心里明鏡似的。
(文章來源于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