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型糖尿病通常始于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抵抗,并隨著胰島 β 細胞量減少或 β 細胞去分化而逐漸喪失胰島功能。超過 30% 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最終需要胰島素治療來控制血糖。胰島移植可有效治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在腎移植患者中,胰島移植后代謝改善情況與移植腎的功能及長期存活有關。此外,供體器官的嚴重短缺對胰島移植的臨床應用也造成阻礙。
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殷浩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程新教授團隊在 Nature 旗下的 Cell Discovery 報道了首例干細胞來源的"自體再生胰島"移植治療胰島功能受損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體外分化的"自體胰島組織"
由人類多能干細胞(hPSC)產生的胰腺祖細胞或胰島組織已被證明可以在糖尿病動物模型中存活、發揮作用和逆轉高血糖。最近的一項臨床試驗表明,植入 1 型糖尿病患者皮下的 hPSC 來源的胰腺內胚層細胞,能夠進一步成熟為具有餐時反應的 β 樣細胞并分泌胰島素,盡管其分泌水平還不足以替代外源性胰島素。關于干細胞的研究結果提示非致瘤性的人內胚層干細胞(EnSCs)似乎更適合作為大規模生成胰島細胞的前體。
研究人員實現了在體外培養分化自體 EnSCs 并產生自體胰島組織(E-islets),完成了首例胰島素分泌受損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肝內移植。
圖:E-islets 的產生、質量控制以及移植的安全性/有效性評估所涉及的主要過程簡要示意圖。
病例介紹
該例患者為 59 歲男性,有 25 年 2 型糖尿病病史,2017 年 6 月出現終末期糖尿病腎病并接受腎移植。2019 年 11 月起出現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水平波動在 3.66-14.60mmol/L 之間。由于擔心低血糖發作以及血糖控制不佳對移植腎臟的長期生存產生不利影響,患者同意使用自體 E-islets 進行移植治療。
患者接受了經皮肝門靜脈介入輸注移植,在基線、第 4、8、12、16、20、24、36 和 48 周以及之后的指定時間點檢測內分泌功能和糖尿病特異性指標,并使用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對血糖進行 24 小時實時測量。在隨訪期間,移植物耐受性良好,沒有形成腫瘤或發生嚴重的移植物相關不良事件。
在 116 周內隨訪監測了三個主要臨床結局,即血糖指標、外源性胰島素的減少以及空腹和餐后的循環 C 肽/胰島素水平。早在移植后第 2 周,就觀察到患者血糖控制的明顯變化。手術后血糖變異性降低,表現為穩定的空腹血糖濃度和餐后血糖濃度的顯著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胰島素需求逐漸減少,到第 11 周結束時完全停藥。口服降糖藥從第 44 周開始逐漸減少,并在第 48 周(阿卡波糖)和第 56 周(二甲雙胍)停藥。與術前水平相比,術后平均空腹 C 肽水平增加了 3 倍。
重要的是,在術后 116 周的整個隨訪期間未觀察到低血糖或嚴重高血糖發作。
未來展望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報道了首次使用自體 E-islets 治療胰島功能受損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從hPSCs 或 EnSCs 中提取胰島組織為組織替代療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來源。而 EnSCs 在體內是非致瘤性,并具有內胚層特異性和在發育上更接近胰腺譜系的優勢,可實現有效、大量的胰島組織再生。
其次,研究選擇了 2 型糖尿病而不是 1 型糖尿病患者,不僅排除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對 E-islets 移植和功能評估的干擾,而且還擴大了胰島移植的適應證范圍。
這項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完全排除殘余的內源性胰島在手術后獲得功能改善的可能性。因此,未來需要增加樣本量,并對胰島 β 細胞完全喪失的 1 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更多試驗。
未來的研究還需要解決將干細胞來源的胰島作為藥物的藥效學問題,將干細胞來源的胰島移植應用于糖尿病的其他亞型,并產生無需免疫抑制的"通用胰島組織"作為現成的產品來治療糖尿病。
(文章來源于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