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分級診療賽道布局,要真正呈現出資源擴容均衡配置的特征
毋庸置疑,分級診療政策本無對錯。分級診療正確發展,醫院不能只想做個"醫聯體方式",而是致力于醫改初心,清晰明了地選擇做一個適配醫療資源稟賦的分級診療路徑。
近期,石家莊地區一家縣域醫院W院長告訴「院長說運營」智庫,過往所期待的醫聯體方式,想必能夠為自己的醫院帶來分級診療業務的增長空間,并且對這種期待有一定的預期。但在具體的實踐落地上卻不那么盡如人意?如何避免
重復造輪子,展現分級診療這個約定俗成的基本功貢獻出真正的增量價值。為此,「院長說運營」智庫就分級診療這個待解的話題,做一些相關因素的分析與討論,以期拋磚引玉。
分級診療未來發力點在哪?
首先,在醫療健康產業這個大局中,大醫院為了把醫療服務業績量提高上去,同樣面臨著需求用戶明顯減少的困境。尤其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助力發展新格局的當下,丞需厘清分級診療生態如何打造的幾個問題。比如,現如今分級診療能做什么?醫聯體方式又能給分級診療帶來哪些思考?分級診療距離醫改愿景的達成還有多遠?當下是到了下功夫理性討論分級診療的時候了。特別是在醫聯體資源互補生態的建設上,滿足用戶醫療健康需求即時服務質量問題上,還存在有一定的短板,即已獲得的成績并不具有絕對的普惠性、可及性和延續性。
畢竟,業務是醫療資源的天然稟賦,這決定了未來醫院長期一段時間依然要堅持資源稟賦高效利用。在過往5年分級診療的發展歷程中,大醫院始終沒有放棄對于普通疾病需求用戶流量的追求,這不僅有業績層面的原因,更是與績效考核掛鉤密切相關。即使現處于被高質量發展要求推著往前走的境況下,更深層面的問題與源頭,到底是規模體量的增速,還是醫聯體的哪個環節,正在成為執行落地分級診療的掣肘?
其次,對于面向普羅大眾的大醫院而言,醫聯體方式的利好,就是讓"小病在基層醫院,大病到大醫院"分級診療的美好愿景不能發生本末倒置。一旦本末倒置,或許也很難讓基層醫院再 "佛系" 地對待大醫院。還有,基于醫療服務水平差異,致使上至省會城市的大醫院虹吸了下至縣域的需求用戶,目前縣域醫療又沒有更強的綜合能力,去深入挖掘需求用戶流向大醫院形成的原因,只能刻板做出一些迎合的動作。也就是說,目前醫聯體方式未能在醫療健康全產業鏈上,最大程度形成保證資源擴容與均衡配置效率與產能的閉環管理,最終導致的是整個醫療健康產業鏈運營效率極低。這些主導因素明顯與醫改愿景不符的弊端,都為當前分級診療進展緩慢的現狀埋下了伏筆。
有序就醫分級診療相對可靠的演變路徑,為何上限仍未可知。
首先,醫療市場并沒有嚴格推行分級診療制度。雖然分級診療在過去多年的討論中屢見不鮮,但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缺少了對分級診療不切實際的理解,可以說這是一個過往數年分級診療進展緩慢的真實寫照。
比如,大醫院盤活有限資源產能,增強疑難雜癥、重癥業務布點、改善資源供應鏈成本,夯實運營管理能力,這都是比較務實的做法。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強基層,強全科醫生,最重要的還是這樣的愿景如何實現,換取來的是醫院質量/服務在醫療健康領域該擁有的標簽,而不是依舊停留在分級診療層面的表象分析上。若能敲開分級診療層面表象的殼,其實都是業績量競逐惹的禍,進一步造成了分級診療的沉疴。深層面更多原因還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再加上大醫院資源擴容搶奪市場份額,滿足市場需求的問題,令本就艱難的分級診療雪上加霜。
不過遺憾的是,直到現今沒有人深入探討分級診療的底部到底在哪兒?但更重要的,想必還是要回到大有作為的醫聯體方式成長性究竟如何上,其醫聯體能力圈到底能為基層醫院貢獻多少賦能?或許與有差別化的醫療服務價格,亦或醫保支付制度等政策給以加持相關,而這些的重要因素正制約了分級診療的發展。如此來看,靠抄作業式的醫聯體做醫改進展的支撐,不太行得通。這也是現實中大醫院仍然是人滿為患、基層醫院"吃不飽"的窘境所在。其實造成這種窘境的'果',不僅僅是需求用戶觀念問題,而是源于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因'。要讓這種局面發生轉變的關鍵在于:擁有優質醫療資源的大醫院本不該急功近利,應該給綜合能力薄弱擁有深厚技術與布局的基層醫院一點耐心,共同協調解決分級診療巨大需求等方面所帶來的機遇,這才是是客觀事實,也更是行業規律。
資源擴容與均衡配置不能成為壓倒分級診療進展的最后一根稻草
首先,分級診療進展緩慢或成現象,這種現象更像是一面反應資源擴容與均衡配置真實現狀的鏡子。身置其中的醫院需要由內向外的思考,在解決問題之余,同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醫院到底需要構建怎樣的分級診療資源擴容與均衡配置?實際上,現實分級診療實踐中,如果大醫院都想要分一杯羹,分級診療很容易會陷入低質競爭的困局,所以如何協調分級診療健康發展,這將會是重要挑戰,也是必須補足的能力。無疑,醫療資源擴容與均衡配置,應該是醫改命題中應有之義,更是一個最基礎的、最深刻的進步。不過,即使這種傾斜是承諾,也是公正的,但是,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做,如何做也需要仔細斟酌,依然需要長期關注才能得出結論。
比如,推進醫療資源合理布局,強化縣域醫療的人才培養,加大基礎技術創新力度;就是要在包括把人才、設備、硬件建設往基層下沉的縱向調整,加強薄弱學科建設和臨床重點專科建設的橫向調整全面布局。比如,江浙地區縣域醫療在近幾年,提升綜合能力方面已經取得了多個從0到1,1到10的進展,也獲得醫改的高度認可,但同時也要認識到,縣域醫療的整體創新能力與業界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雖各有側重仍有待提高。要縮小與大醫院的差距,關鍵在于完善醫療健康產業的生態圈,加強縣域醫院診療能力建設,同時在關注大醫院的同時,也要照顧到有創新能力的縣域基層醫院,實現整體發展。
其次,分級診療一直未能有效實施的真正癥結是資源不均衡,發展不充分。同時,鑒于醫療行業大部分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大醫院,從基層醫院薄弱這樣的客觀事實來看,學界與業界認為能改善這個局面的辦法,就是夯實分級醫療制度能夠促進其快速發展。包括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水平,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強化全科醫生,并以差別化的醫療服務價格、醫保支付制度等政策加以引導,組建醫聯體;推進醫師到基層多點執業;在人事薪酬政策上向基層傾斜,建立雙向轉診制度,打通上下聯動的路徑,轉變患者就診觀念,大力推行家庭醫生基層簽約服務等等仍相對空白。
因此,「院長說運營」智庫梳理發現,分級診療之所以進展緩慢,這不是資源擴容的產能的痛點,更大的原因還是在于醫療健康產業領域,基于國家戰略層面資源調配的布局,注定是一個如何分好蛋糕的問題。既然是分蛋糕,蛋糕的性質,也就是醫療資源擴容與均衡配置,的確很值得討論一番。
譬如,有的病人在基層醫院做了心電圖的檢查,發現有問題;但是等到病人到大醫院后,可能病情已經不發作了,而再做特殊檢查,抓不到任何證據,也就不能夠明確診療方法。若能以遠程醫療的技術實現"分級診療"可以把患者在基層醫院做了的檢查實時傳到上級醫院來,或者通過手機APP進行移動地連接,檢查結果實時上傳至上級醫院醫生以協同合作方式完成。抑或將疑難雜癥病人的X光片、CT/MRI上傳至三甲醫院專科醫生處,也會明顯地減少最終的誤診率。如果分級診療這個重點,能夠在醫改的進展中發揮出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各級醫療服務層面都能收獲到一杯羹,就不會呈現基層醫療服務業績量的"淪陷"。也就是說,能夠把準政策節奏和時代需求,關鍵在于闖出一條和已有的醫療體系格局優勢結合的新路,產品優勢發揮了關鍵作用,醫院價值得到醫療市場認可,無疑是分級診療賽道的領跑者。但需要基于一個長遠預期,構建一套足夠豐富優質資源供應鏈能力,可能會有效提升基層醫院綜合能力。
綜上,若能形成醫療健康產業上下游資源供應鏈的內循環,包括分級診療困局何時能緩解的執行落地時間表、科學規范運營策略,這種醫療服務資源供需結構需要"真金白銀"撒出去,且醫聯體雙方參與度加深即會出現明顯收效,但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
作者:郭俊 主任醫師 資深醫院運營管理職業院長。"院長說運營"智庫運營策略團隊創始人。從「戰略布局」到「目標落地」,從「面臨的機遇」到「應對的挑戰」提供專業運營管理輔導意見,幫助醫院專注發展核心競爭力。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